身心創傷

心理的傷  身體會記住


你知道,心理的傷,會影響身體健康嗎?

1998年美國一項大型的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(簡稱ACE)發現,18歲前有愈多負面經驗的人,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心臟病、肝病、癌症、憂鬱症等疾病,也有較高比例會有肥胖、飲酒議題、物質濫用、社交與情緒障礙、自殺傾向、性傳染病或心血管疾病等,若想更進一步了解和評估自己受到ACE的影響,可參考兒福聯盟的資料。

創傷後壓力症(PTSD)發生的原因


創傷後壓力症的成因到目前並無一個明確的結果,也並非有過童年負面經驗的人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,PTSD的發生會受個體的心理韌性、社會支持、物質濫用史、精神疾病史、創傷事件的性質和壓力反應的嚴重度等多重因素影響,但童年逆境經驗確實會增加PTSD的風險。

大腦的杏仁核(Amygdala)、海馬迴(Hippocampus)、前扣帶迴(Anterior cingulate)以及前額葉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與情緒反應、經驗息息相關,尤其創傷後壓力症特別受到杏仁核的影響。杏仁核本身是一個幫助我們偵測危險、感受恐懼、焦慮等情緒的中樞,在經歷創傷事件後,杏仁核常因過度活化而促使個體易受驚嚇、過度警覺、使我們感到創傷經驗的重現。

創傷後壓力症的定義和表現

創傷後壓力症(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簡稱PTSD)是在自己經歷或目睹對他人的生命安全有威脅的事件,例如天災、戰爭、意外傷害、家暴、性侵後,產生經驗重現、迴避行為、負面情緒和想法、過度警覺反應等,持續超過一個月,以致影響日常生活。

經驗重現

  • 關於創傷事件的痛苦記憶,重複出現;感覺像再次經歷創傷事件
  • 關於事件的噩夢
  • 對會喚起創傷記憶的刺激,有不舒服的情緒和身體反應

迴避行為

  • 避免想起或說起創傷事件
  • 避開會讓自己想起創傷事件的人、活動、空間

負面情緒和想法

  • 喪失對創傷事件的片段記憶
  • 對自己、他人或世界的負面想法,難以感受正向情感
  • 對事件的起因或結果有扭曲認知,而責怪自己或他人
  • 持續的負面情緒,如恐懼、憤怒、罪惡感、羞愧
  • 對他人感到疏離
  • 對曾熱衷的活動不感興趣

警覺性和反應性的改變

  • 容易受到驚嚇,過度保持警戒
  • 易怒,對人或物品有口語或肢體攻擊行為
  • 自殘或有不顧後果的危險行為,如酗酒、開快車
  • 睡眠困擾
  • 難以專注

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的定義和表現

當個人持續或重複暴露於具極度威脅性的事件(如家庭暴力、性虐待、重大意外或其他形式的事件),且有困難逃脫。持續至少數週有創傷後壓力症三個核心症狀(經驗重現、迴避行為、過度警覺),再加上:

  • 情感調節問題,例如對輕微壓力源的情感反應增強、暴力發作、魯莽或自毀行為、在壓力下出現解離症狀以及情感麻木,特別是無法體驗愉悅或正面情感。
  • 自我信念的改變:認為自己是渺小、無價值的,伴隨著和壓力源相關的羞恥、內疚或失敗感,例如因為無法逃脫或屈服於壓力源,或無法防止他人受苦而感到內疚。
  • 長期的人際關係困擾:可能一直避免和人建立關係、難以建立親密的感情,或偶爾有強烈的關係,但難以維持。
  • 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:自殺意念和行為、物質濫用、憂鬱情緒、幻覺、注意力/記憶力的困擾、解離(覺得自己或外界不真實)、身體不適(疼痛、噁心感、胸悶心悸、頭暈頭痛等)、厭食/暴食


創傷後壓力症的治療方式和過程

創傷後壓力症的表現可能很複雜,治療需要詳細評估,依症狀嚴重度選擇不同狀態下適合的治療方式:

  • 藥物治療:針對個體面對的情緒困擾或睡眠問題進行用藥,如助眠劑、抗憂鬱劑、抗焦慮劑、鎮靜劑等等。
  • 心理治療:如認知行為療法(cognitive-behavioral therapy, CBT)和眼動減敏歷程更新療法(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),都是臨床上有效處理創傷後壓力症的方式,可以藉由系統減敏感的方式協助調整大腦機轉,同時心理治療也能重建對自我的信念及安全感,幫助個體適應及轉化創傷經驗。
  • TMS治療:根據創傷後壓力症所會影響的腦區進行活化或抑制的治療,幫助活性過低的前額葉進行活化提升情緒功能,活性過高的腦區降低其敏感性,提高個體情緒調節的功能。
  • 維持社會支持:維持及恢復人際連結,建立有連結的關係,提供生活外部支持資源,也提供自己有更多求助的可能。
  • 生活方面:依循醫師治療計畫,並保有開放及允許自己失敗的空間,充分休息及適當飲食習慣,減少咖啡因、尼古丁、酒精的攝入。


創傷後壓力症的復原之路不易,振芝團隊希望陪你好好療傷,找回生命重新綻放的力量。


邱韻芝 醫師


  • 精神科專科醫師
  •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

主治項目:

  • 憂鬱症、躁鬱症、恐慌症、強迫症、厭食/暴食症、心身症、創傷症候群(門診限看16歲以上, 20歲以下建議家屬陪同)

心理治療取向:

  • 以身心經驗為核心,融合雅樂舞方法的深度放鬆、澄心法的覺察和內在連結、精神動力的人際觀點和心理劇的體驗性方法,促進身心整體的自我調節和關係調節

預約身心創傷門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