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少楷/憂鬱症難熬輕生 腦科學解析對策

2019-11-08
rTMS是腦科學時代的憂鬱症新療法
rTMS是腦科學時代的憂鬱症新療法

台灣HP惠普科技前董事長黃河明,十月底從台北市大安區八樓住家跳樓輕生的消息震驚各界,由於黃剛從醫院返為住家,並未留下遺書,推斷為生前罹患憂鬱症,初步研判為輕生,消息傳來,讓許多朋友相當驚訝與不捨,也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憂鬱症的關注。

振芝心身醫學診所洪敬倫醫師分析,一般而言,長年憂鬱症患者隨著每次病情復發,治療會越來越棘手。大型臨床研究顯示,約有40%-50%的憂鬱症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,特別是老年憂鬱症患者,藥效會更緩慢。此外,年長者也可能因為久病厭世,加上身體脆弱,因此更容易有負面念頭在心中打轉。

洪敬倫提到,一般人對於憂鬱症的認識,常認為是意志力與抗壓性不足的結果。但追根究底,除了環境因素導致患者情緒低落這種心理機轉之外,以科學角度來看,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其實已經生病了。此外,醫學臨床研究證實,憂鬱症患者腦中的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足,且負責思考與調整情緒的前額葉活性明顯較一般人低落。

由於憂鬱症治療困難,目前除了服用藥物提升血清素外,近期臨床上也有新的科技突破,透過對大腦皮質層進行重複的磁波刺激,活化原本功能低落的前額葉。這種新科技,臨床上正式的名稱是「rTMS 重複透顱磁刺激 (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)。」。(您可能會想看:關於憂鬱症的最新治療科技TMS---取自台灣精神醫學通訊

國外施行rTMS治療已行之有年,台灣則在去年上半年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正式核准施行。「可惜知道這個治療選項的患者並不多,提供rTMS的醫療院所也很有限。」洪敬倫分享,目前選擇rTMS的病人,多半是因為對多種藥物反應都不好的憂鬱症患者。

每當有名人選擇結束人生時,總會讓社會大眾感到驚愕。但客觀而言,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活背景與心理歷程,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成因也非常複雜。然而,以醫學跟腦科學角度來解析,憂鬱症發作時的負面意念是一種「症狀」,是大腦迴路「短路」造成思考打結,經過治療是可以改善的。醫師也呼籲大家平時多關心身旁需要關懷的家人朋友,若有症狀或需要,需盡快尋求專業協助。

關心您:自殺,不能解決難題;求助,才是最好的路。求救請打1995,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。


作者張少楷為醫療照護產業網路媒體總編輯,負責內容與流量成長,對腦科學有興趣,喜歡閱讀、寫作。

本文轉錄自:

張少楷/憂鬱症難熬輕生 腦科學解析對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