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傷的身心影響和治療:從理解到復原

在人生的某些時刻,我們可能會遭遇讓人措手不及、難以承受的經驗,例如重大意外、失去摯愛、遭遇暴力、長期忽視,甚至是那些外人看來「沒那麼嚴重」的經驗,都有可能在我們的內心留下深刻的痕跡。這些痕跡,有時會在日後默默浮現,影響我們的情緒、行為,甚至身體健康。
這篇文章將說明心理創傷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,以及實證研究的治療方式,陪伴你了解傷口,走向修復。
一、創傷的機制:受傷是我的問題嗎?
許多人在創傷後會自我質疑:「是不是我太脆弱?是不是我不夠堅強?」但科學的回答是——不是你的錯。
當人面對極度壓力時,大腦會自動啟動「戰或逃」反應,讓身體進入防衛狀態;當無法逃離時,則可能出現「解離」現象(例如記憶模糊、感覺麻木、失去現實感),這其實是神經系統為了保護我們而做出的反應。心理創傷並非性格上的缺陷,而是一種大腦與身體對壓力事件的自然反應。根據創傷治療領域的系統性回顧(Martin et al., 2021),個人特質固然有影響,但更大的變因其實是事件的嚴重性、是否持續重複、以及是否能獲得社會支持。
創傷不是「太敏感」,而是你曾經承受了一段超過大腦承載能力的經歷。
二、感到心裡受傷了,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嗎?
不是所有的心理創傷都會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。 心理創傷是一種主觀感受,是人在面對巨大威脅或失控情境後,產生的深層痛苦或無助感。創傷事件可能包括重大事故、家庭暴力、性別暴力、災難、或長期情緒忽視等。
感受到受傷是很真實的經驗,不代表你一定「生病」了。但如果這些感受長時間干擾到睡眠、人際、情緒或生活功能,那就值得尋求支持與幫助。
根據美國內科醫學會最新臨床指引(Schnurr et al., 2024),PTSD 的診斷包括下列核心症狀:
重新經歷創傷事件:如夢境、閃回、侵入性畫面。
逃避行為:避免談論、想起或接觸相關場景與人物。
負向情緒與認知變化:如持續罪惡感、自責、冷漠或與人疏離。
過度喚起與警覺:如容易受驚、失眠、暴躁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診斷也須考慮是否造成明顯功能受損,如影響學習、工作、人際關係等。上述症狀若維持一個月以上且造成困擾,就可能構成 PTSD,值得尋求支持和幫助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《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》(ICD-11, WHO, 2019)的定義,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C-PTSD) 是長期、重複性創傷所造成的深層心理影響。
除了 PTSD 的核心症狀,C-PTSD 更強調三個方面的受損:
情緒調節困難:無法控制強烈情緒反應,容易崩潰或麻木。
持續的負向自我形象:深刻的羞愧感、無價值感,覺得自己「有缺陷」。
人際困難:無法信任他人、害怕親密、或在人際關係中退縮。
這類創傷常見於童年長期忽視或虐待、家庭暴力、性剝削、或強制拘禁等情境。研究顯示,C-PTSD 的治療需要更多的穩定支持與耐心陪伴(Kip et al., 2025)。
三、有哪些實證治療方式
1. 心理治療
目前被廣泛認為是 PTSD 最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方式。根據 Watkins 等人(2018)與 Simpson 等人(2025)的大型回顧研究,以下療法有實證支持:
認知行為治療(CBT):幫助重建與創傷有關的負面信念。
暴露療法(Prolonged Exposure, PE):安全、逐步地面對創傷回憶,降低迴避與焦慮。
眼動減敏與再處理(EMDR):透過眼動或雙側刺激,協助大腦整合創傷記憶(Shapiro & Laliotis, 2021)。
正念減壓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, MBSR):在新指引中也被列為輔助選項,有助於增加覺察與身體安全感(Schnurr et al., 2024)。
2. 藥物治療
藥物治療主要用於緩解焦慮、憂鬱、失眠等症狀,並非用來「消除」創傷,以下藥物有實證支持 ( Martin, 2021):
SSRI 類抗憂鬱劑:如 Paroxetine、Sertraline,是 FDA 批准的 PTSD 指定藥物。
SNRI、助眠劑、抗焦慮藥:視症狀輕重使用,需經醫師評估。
3. 經顱磁刺激治療(TMS)
TMS 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大腦刺激技術,能影響與情緒調節有關的腦區。根據研究,TMS 對部分對傳統治療無效的 PTSD 個案顯示顯著效果。(Philip, 2019)
結語:創傷可以療癒,請給自己一點時間
創傷並不代表你脆弱,而是你曾經走過了非常困難的路。好消息是,現在我們有許多實證支持的治療方法可以幫助你從創傷中慢慢復原。療癒不是遺忘,而是與傷口和平共處,讓它不再主宰你的生活。
復原不會一蹴可幾,但一步一步走,總有出口。請相信自己,也願意尋求幫助。
📚 參考文獻
Kip, A., et al. (2025).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adul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: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-analyses.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, 99, 102750.
Martin, A., et al. (2021).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: A systematic review. PLoS One, 16(9), e0256455.
Schnurr, P. P., et al. (2024). Manage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dults: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.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, 177(2), 135–147.
Simpson, E., et al. (2025). EMDR v. other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PTSD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-analysis. Psychological Medicine, 55(6), 1101–1114.
Philip, N. S., et al. (2019). Network mechanisms of clinical response to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TSD and MDD. Biological Psychiatry, 86(10), 788–797.
Shapiro, F., & Laliotis, D. (2021). EMDR Therapy: Basic Principles, Protocols, and Procedures (3rd ed.). Guilford Press.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19). ICD-11: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