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治療會帶走我的創造力嗎?如果諮商完,我的靈感還會在嗎? ——回應藝術家/創作者的在意

撰文 / 謝宓熹 諮商心理師
不止一次,聽到創作者在走進心理治療前,問出這樣的問題:
「如果那些讓我創作的痛苦、混亂、敏感,被治療了,我還會寫嗎?我還能舞嗎?我還有東西可畫嗎?」
同時也擔心著:
「那些讓我創作的情緒,是不是其實也在毀了我?但如果它們不再毀了我,我還能寫出那種歌嗎?」
彷彿創作總與傷口同行,如同「文學是苦悶的象徵」一語道出普遍對藝術創作的印象:動人的藝術作品,往往來自於創作者自身的經驗與情感,或因敏感而產生的深刻體察。於是真的會讓人想問——「變好」是否也意味著靈感會消失?
但心理治療真的會奪走創造力嗎?
心理治療的目標是「修好」那些苦悶嗎?
而創作的源頭必定來自痛苦與混亂嗎?
我並沒有簡單的答案,但我們可以嘗試思考幾個面向——
一、創造不只來自苦,也來自活著
靈感除了來自於現實經驗的感受及反思,在更原始的層次上,也可能源於我們內在的本能,關於慾望,也關於生命力(libido)。創作不只是痛苦的產物,也可能是生命力的彰顯。佛洛依德論述過,創作好比孩童的遊戲,是將內在幻想轉化為外在形式的過程,創作者投注能量於其中,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呈現其內心渴望。
因此有人會說「我不玩音樂會死」、「跳舞使我能真的呼吸」——這可能不是誇飾,而是他們的生命力(libido)在場。
在長期心理治療中,我們關心的,常常也正是這股生命力。關心它是否能夠流動、轉化、被自己承認並與他人/世界連結。
二、靈感斷線,是因為「經驗」不在場
同時身為畫家與精神分析師的 Milner 認為藝術往往表達尚未能夠被語言化的經驗,特別是生命早期的身體經驗。當靈感枯竭、創作遇到貧頸,常與失去「我在其中」的身體感有關。
長期心理治療的目的,通常不在於讓人「沒有感覺」,反而重視人與經驗連結的狀況為何,是否能夠對某些經驗擁有感受性。
Milner 曾說:「在我真正學會畫畫之前,我必須學會願意不知道。」這種願意進入模糊、未知、非控制的狀態,是創作所需,也是長期心理治療過程中會培養起的心理肌肉,更是探索潛意識的必經過程。
三、比起「修好」,心理治療更像是乘載的容器
「修好」常常讓人想到某種完美與穩定的狀態,好像人會變得不再痛苦、不再困惑。但其實,長期的心理治療更像是一個容器,讓那些難以理解或承受的曾經——包含悲傷、渴望、混亂、衝突——能夠逐漸放進語言裡,被意識所認回。
創作與治療在這裡有著共通性:它們都在尋找形式,來裝載那些尚未被理解的經驗。
總得來說,心理治療不是要讓一個人變得沒有感覺,而與靈感分離。反而它常常使人長出可以承接自己情感與慾望的能力——那也是一個更平衡的「自我」——使創造力/靈感不再只是從痛苦與混亂中奔竄出來,而是能夠在「自我」恰到好處的選擇下,自然流動。
靈感或許曾經在受苦經驗中誕生,但它同樣也會在一個整合陰影、連結內在生命力的心靈中流淌。